近日,题为“海洋产业实现可持续未来:应对三重地球危机的能源、贸易和粮食安全解决思路”闭门会议在上海举办。本次会议由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海洋管理联盟(Ocean Stewardship Coalition)与GDI for SDG项目主办,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第一财经提供支持。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所在的G20海洋组(G20 Ocean Group)与相关部门和地区的利益相关方合作本次会议,旨在收集各方关于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见解和可行的政策建议,并将作为今年11月G20峰会的参考材料。陶朗资源回收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谢晓涵女士作为企业代表出席并参与对话。
聚焦中国,协力应对“三重地球危机”
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中,SDG 14关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2024年全球资源展望》报告显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污染废物“三重地球危机” (Triple Planetary Crisis)。海洋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和环境之一、是全球气候系统的调节器,吸收了人类活动每年产生的约23%的二氧化碳以及气候系统中90%以上的多余热量,也是近百万种已知物种的家园。
中国是一个富有海洋资源、技术与产业潜力的国家,海上风电场将进一步扩展成为国家能源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正积极开发可用于航运脱碳的绿色技术,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有助于将中国定位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关键角色。了解中国在航运脱碳、海上可再生能源生产等方面的进展将是我们共同应对“三重地球危机”的关键组成部分。
共话未来,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
会议中,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亚太区总代表刘萌女士热情欢迎参与海洋圆桌对话的企业代表,她表示,以海洋减塑与促进低碳发展的试点主题之一的GDI for SDG 项目是促进循环经济和解决海洋污染的商业创新之一,也是海洋管理联盟的重要补充。
海洋管理联盟负责人Erik Gierckski 先生为与会代表介绍了三大关注领域,包括绿色航运、海上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海洋食品系统,以及基于陆地和海洋的解决方案以应对海洋污染、酸化、过度捕捞、碳减排等挑战的持续努力,而中国在这些产业和政策领域均发挥重要角色。
在圆桌对话环节,与会的在华企业代表分别就航运脱碳中关于国际海事组织(IMO)的温室气体战略、航运燃料的计划等交流了经济可行性、全球标准等挑战,并表示目前其企业对于符合IMO与海外新规仍有一定差距。在海上可再生能源的话题讨论中,参会代表就海上风电的发展现状和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等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在谈到海洋塑料污染相关话题时,谢晓涵女士表示:“塑料垃圾占比超过了海洋垃圾总量的85%,而减少海洋塑料污染最有效办法就是优化陆地上废塑料的回收和利用,防止其流入海洋。目前,全球塑料包装的回收率仅为14%,其中实现同级再生的仅为2%。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领军企业,陶朗集团期望和上下游行业相关方以及各类相关机构、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合作,积极推动并建立有效的回收系统和分选设施,在2030年之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40%的塑料包装物回收,提升资源利用率,有效缓解海洋塑料污染。”
面对海洋相关产业新的发展需求,包括陶朗在内的在华企业将积极布局技术和市场,持续参与海洋产业创新及其全球治理议程,同时希望未来对海洋食品、海洋塑料污染、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可持续发展议题给予充分关注。